什么是服务治理
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年7月23日 14:39
在应用初期,开发团队通常以快速上线为首要目标,此时的系统架构往往采用单体架构。虽然其开发部署简单,但随着用户数量不断增长、系统访问量显著上升,单体应用很快便会暴露出一系列性能瓶颈和扩展性问题,难以应对高并发场景。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架构需要从单体逐步演进为分布式系统,将原本集中在一个应用中的功能模块拆分为多个独立部署的服务(即“微服务”)。服务之间可以通过 HTTP(如 RESTful API)或 RPC(如 gRPC、Dubbo)协议进行通信。
服务数量的急剧增加也为开发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。例如,如何管理大量服务的地址信息?这时候就需要引入一个注册中心(Service Registry)来统一管理服务实例的注册与发现。服务启动时会将自身信息注册到注册中心,调用方则可以通过注册中心动态获取目标服务的地址,从而实现服务发现。
同时,为了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容错性,往往会对服务部署多个实例。调用方如何在这些实例之间进行请求分配?这就引出了负载均衡机制,它根据一定的策略(如轮询、最小连接数、权重等)将请求分发到多个服务实例,提升资源利用率与系统稳定性。
除了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,分布式系统中还必须应对各种异常与高并发带来的问题,因此还需要引入一系列服务治理机制,例如:
- 限流:防止服务在高并发下被压垮;
- 熔断:当某个下游服务异常时,自动阻断请求,避免问题蔓延;
- 降级:在服务不可用或响应缓慢时,提供兜底逻辑(如返回默认值或缓存);
- 健康检查:及时剔除不健康的服务实例,保障系统稳定运行;
- 配置中心、链路追踪、服务监控 等。
服务注册、服务发现、负载均衡、限流、熔断、降级等问题,都是服务拆分所带来的复杂性,而围绕这些问题的一整套解决方案与机制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 服务治理(Service Governance)。服务治理的目标,是保障系统在高可用、高并发和快速迭代的同时,依然能够保持稳定性、可观测性和可维护性。